• <small id="frgih"></small>

        1. <span id="frgih"></span><track id="frgih"><i id="frgih"></i></track>
          
          
        2. <acronym id="frgih"></acronym>

          那些選擇“不婚”的人是怎么想的?

          [復制鏈接] 0
          回復
          87666
          查看
         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

          73

          主題

          73

          帖子

          373

          積分

          中級會員

          Rank: 3Rank: 3

          積分
          373
          跳轉到指定樓層
          樓主
          發表于 2020-9-9 10:08:33 |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|倒序瀏覽 |閱讀模式




          來源:十堰廣播電臺 遠方 十堰柏和心理 曲鷂奇  







          社會學家李銀河曾經在《國際先驅導報》中談,“不婚漸為常態”是一個重大的變化。

          她說,“婚姻從一種普世的價值已經被變成了純粹個體的選擇,我們習慣了以‘家’的概念來面對社會,而以后可能要徹底作為單個人面對周遭,家庭主義在下降,而與現代化隨之而來的個人主義迅速上升!

          2018年全年,我國依法辦理結婚登記1013.9萬對,結婚率為7.3‰,比上年降低0.4個千分點。

          這一數據創下2008年以來的新低。

          當下90后是結婚的主力軍,但還是有不少人繼續單身,甚至還有很多人選擇不婚主義,

          到底是因為什么導致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不婚主義呢?

          曲鷂奇:很大一部分是因為原生家庭中父母的婚姻不幸福,或者是父母與孩子的關系不好,導致孩子對于結婚會有阻抗。在我的工作中接觸過很多大齡的單身男女,其中大部分人從小經歷過父母的吵架、打架,甚至更嚴重的會打的頭破血流,孩子從小在這種狀態下感到恐懼、無助,也對父母的婚姻充滿厭惡。當這種負性情緒的強度超過了這個孩子未來對婚姻的期待時,他們很可能選擇不進入婚姻。

          有少數經歷父母婚姻不幸福的孩子還是會結婚,父母是父母,孩子是孩子,父母過的不幸福,孩子應該去過好才對,但是抱有這種想法的人只占到極少數。大部分的孩子從小對父母的不幸婚姻耳濡目染,所以他就對婚姻已經產生了先入為主的負面印象,于是就產生了不婚的想法。有的家長覺得:大人吵歸吵,只要給與孩子的豐富的物質條件就萬事大吉了,其實這是一個愚蠢且自私的想法,孩子的敏感度很高,孩子會有樣學樣的去習得家長的關系模式,家長的婚姻態度,會直接影響孩子的婚姻觀。

            第二種不婚的原因是:愛無能。  愛無能的人沒有能力把一段感情長時間而且穩定的維持。所以這樣的人可能總在不斷的戀愛中,卻總也走不進婚姻。在生活中,有一種男人不斷的戀愛、游戲人生、對每一個女孩的情感頂多投入幾個月,甚至更短,然后就去追求其他女孩子。這樣的男性自我感覺很有魅力。好像情圣一般的存在。但在心理學上來看,正常的親密關系應該是穩定而持久的,所以在心理學、社會學、宗教學的推動下,人類實行了一夫一妻制。但是那種在一段關系中待久了就會厭煩的人,他們并不是魅力超凡,而是他們沒有能力面對長久和穩定的關系。

          例如:我見過一個男性,40歲,很英俊瀟灑。收入穩定,但是從20歲開始就頻繁的戀愛,平均每年換一個對象,最短的只交往不到一個月。分析他的原生家庭就是,母親是一個文化不高的家庭婦女。平時做做飯、買買菜。對孩子的養育基本上很粗線條。 他的父親氣質很好,交際也不錯,口才也好, 但唯一的缺點是頻繁出軌。他從小就經常被母親帶著一家一家的歌舞廳去找父親。到最后母親因為需要父親養活,于是母親對父親的出軌也就默認了。

          那么試想一下,他從小恨到父親的花心、和母親的無奈,還有這種隨時會分崩離析的家庭環境,也就能理解他為什么是現在這種婚姻態度了。

          第三種不婚的原因可能是親子關系中的創傷。

          我曾遇到過兩位大齡女性,希望通過咨詢來幫助自己盡快找到對象,并且能盡快結婚。我心想這有什么難的?這兩位女性面容姣好、收入穩定、性格溫柔。 只要通過有效的交友渠道就能很快的找到男友。但是一段時間后,我發現我的分析太草率了。我當時建議他們注冊線下的以及線上的交友平臺,幫助她們選擇好看的照片、還幫她們起草自我簡介。結果其中一位女性在注冊線上平臺一周后,讓我幫她注銷掉。 我問了原因,她只是說內心不想被別人看到自己在網上征婚交友,說不出原因,之后她中斷了咨詢。

          另一位女性,也是急切的要求我幫助她交友。后來我幫助她制定了細致的交友計劃,我準備讓她選擇聊的來的男性去見見面,結果在見面前夕,她抱怨自己的情緒不好,希望我先幫她緩解情緒,一段時間后,又要談相親的事情了,她再一次抱怨說自己的情緒低落,不想去。   說到這里,我想起著名心理學家武志紅說的一句話:想嫁的女性,都能嫁出去。  這句話很犀利,言外之意是有的女性嘴上說想相親戀愛。但是在行動上并不愿配合,那么只能說這兩位女士在潛意識里其實并不想嫁人。分析原因無非就是童年早期中的親密關系受過創傷,以至于她不敢再次踏入到新的親密關系中。

            當然,這里要強調一下,現在的文化多元,不婚主義也不能說是問題,只能說是個人生活態度。我只是分析不婚的形成原因,不做批判,而且我們也沒資格去批判別人。

            

          遠方:經濟原因

          不得不說,當下結婚的成本實在太高,有時候動輒幾百萬(房子、彩禮、汽車、首飾等等),這讓當下的年輕人十分吃不消,家庭條件好的先不說,可我們大部分還是平凡人,能一下子拿出幾百萬的家庭畢竟不多。

          有人會說,當下好多獨生子女,家庭就這一個怎么就拿不出錢呢。沒錯的確有些家庭可以砸鍋賣鐵把錢湊齊,可很多獨生子女的90后并不愿意父母背負如此高昂的代價,要知道父母辛苦攢了大半輩子的積蓄一下子花光不說,有些甚至還需要償還巨額貸款。

          這時候又有人會說,靠自己唄!數據顯示,2017年一線城市應屆生平均月薪在 6917 元左右,即使從清華大學畢業5年的第一批 90后,月薪也不過12352 元,這對于想在一線大城市結婚成家來說,真的不算多。

          關于存款來說,有數據顯示,90后56%的人沒有存款。根據騰訊發布的《騰訊00后研究報告》顯示,00后平均存款約1840元,約為90后平均存款的3倍,90后平均存款只有815元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,的確這也是制約90后成家的重要因素。新觀念對傳統觀念的沖擊

            

          曲鷂奇:經濟原因不能單一的來看,經濟原因看似是一個現實問題,與心理無關對吧。仔細想想,如果你覺得肚子有點餓,于是你出門準備吃點東西,你想吃一頓海鮮盛宴。 但是一摸口袋,囊中羞澀,于是你轉頭去吃了一碗牛肉拉面。你不會因為吃不起海鮮大餐會絕食,甚至把自己餓出問題。這是因為人可以靈活的處理理想與現實之間的沖突。

             但是這事放在婚姻上為什么就行不通了呢?前幾年在網上曝出一位母親給自己37歲的女兒征婚,這位母親家庭也就是普通老百姓。但是她開出的征婚條件是至少200W彩禮,一套房子、一輛車。必須是全款。 結婚后,老兩口也要和女兒女婿一起! 據說這條視頻已經是4年前的了,她的女兒到現在還是沒嫁出去。

          我在咨詢中也見過一位男士,38歲,和母親居住,他說一定要找一個90后,最好是95后,年齡太大的他不喜歡,而且一定是要漂亮的,學歷、性格都不重要,一定要漂亮!否則寧愿一直單著。

          所以大齡單身男女的問題在于,擇偶條件過高,又不能接受下調這個條件,所以就處在上不上、下不下的地步。

          擇偶標準是他的自由,我們應該尊重。但是在現實情況下,相親是存在條件匹配的問題。美國一位情感專家出過這么一道題, 就是說找張紙,把自己的年齡、學歷、社會地位、經濟水平、容貌、品德、交際 這7個項目用十分制打分。例如你的容貌、學歷、收入是7分。但是你擇偶的條件是要求對方的容貌、收入、學歷要達到9分。 那么你相親的成功率會比較低。因為在對應的項目中你和對方的條件差距過大了。當然也有條件較低的小伙子抱得美人歸的例子,但這也只是極少數。 而且即使分值差距很大,當兩個人在一起,最后也會出現情感的不穩定風險。

          我的咨詢中見過一個男士,學歷比較高,工作很好,男士來自農村,憑著自己的努力取得現在的地位,男士的太太是一位高層領導的女兒,女孩家經濟條件非常好。 結果在婚后,男士總是覺得自己和太太的感情上不對等,太太也不大看得起自己,在幾年后,他太太提出離婚。男士找了一個和自己條件相當的女士再婚,F在生活比前一段婚姻要幸福,

            

          遠方:人類天生具有歸屬感和安全感的需求,以前通過婚姻制度來實現這些需求,但是現在能夠滿足安全感、歸屬感的需求的東西非常多。

          婚姻作為其中一個成本高昂、風險未知的選項,并不一定被人們青睞。

          過去人們結婚并不完全是追求幸福與對愛情的負責,還有很大一部分人是為了傳宗接代,這也是一種集體主義的典型代表,滿足父母抱孫子和延續香火的意義。

          不過隨著社會的發展,當下90后和過去幾代人相比最大的差別就是,他們不再是集體主義者,而更傾向于個人主義——一切從自身出發為最終考量。

          結婚更多不再賦予其更多婚姻意外的意義,而是追求幸福這個命題。所以遇不到那個可以讓自己快樂幸福的伴侶寧愿獨處終老。

          曲鷂奇:說起現在的不婚主義,也是因為現在人們對于同一性危機的焦慮不是那么強了,越是在大城市、或者在高學歷的人群中,人們會更加自由的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。

              同一性危機是心理學的一個名詞,意思就是說:人們需要讓自己和大眾保持一致,不然就會感到壓力。例如過去的農村,過了20歲的小伙子、大姑娘如果還沒有說親,就會淪為大齡剩女,可能嫁不出去了。 如果年齡更大,村里就會有閑言碎語,覺得這個年輕人要么是精神有問題,要么是身體有問題,不然怎么結不上婚呢。

              十幾年前,中國最早一批的丁克族,也遇到過同一性危機,社會大眾對這一類人是不理解的、甚至還會帶有歧視。覺得他們可能什么地方有問題才選擇不要孩子,F在社會包容程度、和自由度大幅度提高,很多人對丁克和不婚族見怪不怪了。最起碼很多人自己雖然不會去實行不婚以及丁克,但是自己會尊重丁克和不婚族。

             以前的離婚率低,不一定真的代表過去的人真的幸福,有可能是過去對于離婚者的不接納,導致有的人不敢離婚、羞于離婚。在幾十年后的今天,人們的同一性危機沒那么強烈了,有可能導致離婚數量激增。

          包括現在有些孩子在學校里呆著就會呼吸困難、緊張、難受,一回到家就恢復正常。  現在的心理學把這個現象定義為一種恐懼癥。隨著這樣的孩子越來越多,說不定未來心理學界和社會不再把恐懼上學當成疾病,而是把這種現象與不婚、丁克一樣視為一種生活態度。不喜歡學校就在家學唄。學生可以選擇網絡或者家教這樣的學習方式。

            

          遠方:在90后看來,沒有該結婚的年齡,只有該結婚的感情;三十不是“而立”,三十只是“而已”;不是到了歲數就生孩子,而是做好準備后再謹慎地考慮要孩子的事兒。

          俞飛鴻在一檔節目中被采訪,受到社交媒體上大批90后的追捧,他們認可這樣的婚戀觀:結婚或單身,都只是一種生活方式,哪個舒服,選哪個。

          比起“到什么年齡做什么事”,他們更認可的是:人生的各個階段不應以“ 25 歲結婚”、“28 歲生娃”這種年齡線劃分,每個人的步伐是不同的,或快或慢,適合自己才好。

            

          曲鷂奇:社會的自由度和包容為人們提供了多元的生活方式,也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性。  所以在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之前,要從整個家庭的角度來看, 比如家里老人想抱孫子,想為孩子操持婚姻,這是在正常不過的事情,家長會覺得只有把孩子撫養到成家了,這個孩子才算是大人了,家長覺得自己才算完成了做父母的本分。所以當一個人選擇不婚、丁克的時候,也要考慮父母的意見。而不是把捍衛自由當成擋箭牌。這不是自由,是自私。

               其次,當你在選擇一個少數派的生活方式時,你就要提前做好思想準備,你未來要付出的代價能不能承受,F在網上很多文章是轉向丁克族的,核心內容是,第一批丁克一族已經步入到老年期,他們的老年該如何度過、他們內心里是否后悔。還有不婚主義者,可能一直陪伴父母生活,但是父母老了以后,離開自己了,不婚者可能真的要面對一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了。 所以要選擇一種生活方式,要提前對各種可能性有一個心理準備。

             第三,如果不婚、丁克,那么你是否能克服死亡焦慮。這個概念最早由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所提出,他說人們最終極的焦慮和恐懼來自于死亡。  但是死亡又是每個物種逃不過的命運。 所以人們應對死亡焦慮的有兩個辦法:有后代和對社會產生影響。對社會產生影響就是把自己的精神留在這個世界上,比如說古代的名人們,他們雖然已經作古,但他們的詩句和事跡千百年來一直被后世傳頌,這就好比他們的生命沒有徹底終結,他們的精神還保留在這個世界上,還有一個克服死亡焦慮的辦法就是結婚生子,當一個人生命走向終結時,他想到自己還有后代繼續生活,那么他的生命信息就不會在世界上消失。這有助于他更坦然的面對死亡。

            

            

          遠方:最后我想說,不婚主義雖然也是一種社會新型現象,甚至有人認為這是一種思想文化的進步和個人意識的覺醒。

          在美國,西北大學心理學教授尼爾進行過一份調查,采訪500位100歲以上的老年人,問他們人生最大的遺憾。

          超過18%的人表示,失去愛人,破壞夫妻關系,是此生最大之遺憾。

          不婚族的確大量存在,結婚與否是個人權利,可以結婚,也可以不婚,但如若終身不婚,有可能到老了的時候就會后悔。

          婚姻不是為了完成任務、完成使命,只是很簡單地,很純粹地,希望你的愛情,有個結果,你人生路上,有個陪伴者。






          END
          分享到: 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
          收藏收藏
          回復

          使用道具 舉報

          發表回復

         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| 立即注冊

          本版積分規則

         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
          91视频网站_国产精品无码永久免费不卡_国产 国语对白 露脸正在播放_国产一区二区四区在线观看